运行在与我截然不同的轨道上——外语系和计算机系,中间隔着几乎横跨整个校园的距离,
以及截然不同的课程表和作息时间。但这并不妨碍我开启一项隐秘而持久的观察工程。
2.外语系占据主楼东翼,有着大片落地玻璃窗的晨读区是我的固定据点。每天清晨七点,
当阳光刚刚开始擦拭窗棂上的薄霜,
我会准时出现在那个靠窗、能清晰望见楼下主干道的位置。
摊开一本厚重如砖的《英汉大词典》,或是练习着发音绕口的法语小舌音。
目光却总是不由自主地,悄悄飘向窗外那条通往实验楼的路。七点十五分左右,
那个熟悉的身影总会准时出现。简单的T恤或衬衫,
斜挎着一个看起来容量惊人的黑色双肩电脑包,步伐利落,带着一种目标明确的稳定节奏。
他偶尔会抬头,视线似乎不经意地扫过晨读区明亮的玻璃窗。每当这时,
我的心跳总会漏掉半拍,手指下意识地蜷紧书页,飞快地低下头,
假装对词典里某个深奥的词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。等他走过,我才敢重新抬眼,
贪婪地捕捉他渐行渐远的背影。图书馆四楼靠窗的角落,是他最常出没的自习“领地”。
我摸索出规律后,便总是“恰好”坐在他斜后方两排的位置。这个角度,
能清晰地看到他专注的侧脸轮廓,微蹙的眉头,还有他思考时无意识转动笔杆的手指。
我甚至能看清他常穿的那件浅蓝色牛津纺衬衫上,
第三颗纽扣的形状——一个小小的、圆润的贝壳白。这颗纽扣,成了我目光隐秘的锚点,
一个只属于我的、安全的坐标。他习惯带一个磨砂黑的保温杯,杯盖掀开时,
会飘出淡淡的咖啡香气,混合着书本的油墨味,成了我记忆里最安心的背景音。
日子就这样在小心翼翼的窥探和按部就班的学习中滑过。我熟悉他常去的三食堂窗口,
知道他下午没课时喜欢去体育馆后面的露天篮球场投一会儿篮,
甚至能分辨出他不同电脑包轮子摩擦地面的细微声响。我们像两条无限延伸的平行线,
最近的距离,也不过是在拥挤...